導讀:芯片“卡脖子”問題,本質上是技術上存在壁壘
自打美國政府在貿易戰(zhàn)中使出出口管制手段,把一些中國公司列入實體名單后,網絡上關于芯片“卡脖子”的言論甚囂塵上。
不少網友談到手機、電腦都少不要來兩句高談闊論,再加上一些低水平自媒體和營銷號的跟風帶節(jié)奏,讓半導體技術、芯片制造的新聞評論區(qū)成了重災區(qū)。仿佛在遙遠的西方國家有一個紅色按鈕,只要一按下去,全國人民都會被卡住脖子,喘不過氣。
然而,令人看到十分尷尬的是,芯片進口卡不卡脖子,我國造不造的出自研芯片,某家公司用不用得上最新的5nm芯片,跟在網上出沒的各位“東方懂王”壓根都沒有關系,更跟我國的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幸福沒啥關系。
首先,芯片“卡脖子”問題,本質上是技術上存在壁壘,芯片和你家里的彩電冰箱洗衣機一樣都是有知識產權的,自然不是誰想造就能造,而世界上能自主設計芯片的公司一共就那么幾家,能生產和代工芯片的公司也是一只手都數的過來。
以英特爾為例,這家成立于1968年,197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計算機微處理器4004。英特爾花了半個多世紀才擁有了今天的成就和地位。
而我們國家改革開放都還不到五十年,智能手機才普及不到10年,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下就希望我們國家能在半導體領域實現從無到有,甚至領先全球,實在是癡人說夢。
再說整體產業(yè),芯片作為一個高精尖產品,上游供應鏈再到內部設計再到最終生產加工,和其他工業(yè)制品一樣都需要完整的產業(yè)鏈和健康的商業(yè)環(huán)境。
這種環(huán)境不是今天出幾條政策,明天扶持點資金就能生成的,是要實實在在發(fā)展,實踐才能慢慢形成的。看看我們國家的汽車工業(yè)就知道了,從能組裝車到自主研發(fā)造車,經過了幾十年的發(fā)展,才在世界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。
具體到研發(fā)上,這樣的高精尖領域自然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巨大的,然而直到2020年我國才將集成電路設立成一級學科,可想而知過去在這方面人才的匱乏。沒有人才,無法進行研發(fā),技術怎么可能有進步呢?
而國內公司競爭力在如此差的情況下,自然不可能給出比傳統(tǒng)領先廠商更高的待遇來留住人才,這樣的惡性循環(huán)下,自然只能造成技術上的落后。
另外就是政策扶持上,目前國家對于這些高新科技領域企業(yè)的扶持都是有很大力度的,再加上近年資本市場的開放,公司也可以通過上市籌集資金,環(huán)境已經十分良好了。奈何即便如此,仍有武漢弘芯、漢芯、木蘭等一系列打著幌子騙錢的工程。
這就好比足球俱樂部的青訓體系,砸錢買現成球星固然重要,但后備力量的培養(yǎng)才是決定未來的關鍵。
最后回歸這個問題的本質上,芯片造出來,我們要怎么用?很遺憾,對于目前市面上頂尖的5nm芯片、7nm芯片,除了對個人的手機、PC、平板電腦能有點影響,對商用領域、政企辦公的影響幾乎是0。
要知道最新的AMD霄龍7nm服務器處理器,推出不到3年,在市場上的份額也就是14nm、28nm等舊款芯片的零頭。既然如此,所謂“卡脖子”對普通老百姓而言有什么好擔心的呢?
并且這種新款芯片的產能十分有限,要知道全球最大的代工廠臺積電全年營收中,7nm營收就占了30%多,14m、28nm等部分營收更是占據了半壁江山,可見市場對5nm這樣頂尖工藝的需求有多小。
14nm雖然工藝相對落后,但十分成熟,產能足,價格便宜。在云計算、超級計算機、數據中心等領域應用起來完全沒有問題,單片性能在這些領域幾乎毫無意義。大規(guī)模部署下,節(jié)約的成本遠遠大于所謂的單片性能帶來的提升。我們國家的太湖之光、天河一號等超算用的CPU同樣并非國產自研,有什么負面影響呢?
當然,說了半天,并不是說我們國家不需要追求5nm、7nm這樣的技術,該做的自然要做,創(chuàng)新有很多路徑,一條路走到黑對自己沒有好處。
我們的汽車產業(yè)就是個最好的例子,發(fā)展了這么多年內燃機,固然比不過西方百年歷史的廠商,但它并不影響我們的正常使用,最后沒有超過人家又如何呢?我們國家的新能源汽車還不是實現了彎道超車?電池技術不是照樣領先了?
最后,還是要給大家吃顆定心丸,雖然我們在民用級別的芯片上技術相對落后,但軍工、航天這些真正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,我們完全有能力自主研發(fā)和生產芯片,完全不存在任何“卡脖子”的情況。